close
我讀「大江大海1949」~
該怎麼形容龍應台這本書呢?這應該是有史以來我看得最最緩慢的一本書吧…
不為什麼,只因書中有太多太多的親情離散、太多太多的無奈悲傷、太多太多的小人物百姓,在戰爭洪流中,脆弱無助得就像一隻小小螻蟻,甚至…還不如…
常常翻個幾頁,便得停住文字、闔上書本,看看捷運車廂上瞇眼瞌睡的人們、打情罵俏的高中生、懷抱幼兒的媽媽、緩緩舉步上車的長者,告訴自己~這是和平的21世紀~多好!
徐蚌會戰、長沙戰役…這些名詞在歷史課本中早讀過不少,只是並沒有太多感覺。文筆鋒銳擅帶情感的龍應台,將這些戰役描寫得有如一幕幕震撼人心的電影畫面,令人不得不暫時閉上眼睛,否則,太沈重了。
那些數以萬計的流亡學生,當時也不過是個孩子,以為跟著學校老師像「郊遊」似的「出去走走」,卻怎麼也沒想到這一轉身將再也見不到爸媽家人、身旁的同學會一個一個「消失」,最後只剩八百餘人…
詩人瘂弦便是其中之一,1948年11月4日跟著學校「開拔」這一天,他連「最後一眼」都沒有回頭看看母親,他說他就這麼小蹦豆似地跟著學校隊伍「出城」了。當時的他,大概以為出去晃個兩天,就能回家了吧…
看見龍應台寫說:如果瘂弦可以尋找那一個離家時刻,讓他補一個回頭、深深看母親一眼…時,我忍不住微濕的眼眶,再次闔上了書本…
那個時代,有太多人有太多的故事,大概是怎麼說也說不完的?
甚至是侵略國日本~看過宮崎駿動畫「螢火蟲之墓」吧?~在「戰爭」面前,又有誰可以說自己是「勝利者」呢?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