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        點:台北市南海路 教育廣播電台

 

 

 

節目名稱:2008.06.16 教育加油站

 

主  持  人:秦夢群

 

 



節目名稱:2008.08.01 性別教育EasyGo

 

主  持  人:洪文龍

 

 

 

地點:高雄婦女館女性圖書史料室

 

節目名稱:從『含羞草』讀進溫柔男孩的世界

 

主  持  人:吳淑姿

 

 

 

 

 

~~「受訪文稿整理」~~

 

 



何謂「性別不適從行為」?

 

 

 

說起來,會有「性別不適從行為」,是因為「性別特質」的關係。

 

在小學之前的孩子,性別特質是比較沒有衝突的。不管他是長髮短髮、不管他穿男生或女生的衣服,多還是覺得可愛,是屬於「無性別」的階段。但在進入小學後,男孩與女孩的性別角色和行為便會開始被「要求」,比如說:男孩子應該陽剛不掉淚玩粗暴遊戲;而女孩就是柔弱愛哭喜歡畫圖、扮家家酒等。

 

 

 

然而並不是每個孩子成長過程都能按照這種典型的刻板印象來呈現,有時甚至是反向的極端表現~我含羞草這本書中的熊威,雖然是個小男孩,但卻是個害羞、愛哭、內向、喜歡玩娃娃屋、喜歡遮著嘴巴笑、較沒有運動細胞、個性體貼纖細、不擅吵架、打架、不敢大聲說話、講話口氣很像女生等等,這些性格特徵都和社會中對「男性」的期待,有著相當的落差。久而久之,便容易讓人有軟弱的負面評價;甚至是「娘娘腔」、「不男不女」、「扭扭捏捏」的惡意嘲諷。

 

 



男生,因為「不像男孩」而成為不斷受傷的原因,他們理因受到這樣的待遇嗎?對男生說「好像女生」、「娘娘腔」是最嚴重的貶損。

 

尤其小孩力量小,沒有「資源」,需要大人的幫助、溫暖和鼓勵,而這些孩子卻得不到。所以,動筆寫「含羞草」這個故事便是希望能為這些「孩子」們傳達些聲音、說些話。

 

 



 

 

 

 

部分性別不適從行為者往往走向自殺之路,而且以男性居多,這種現象是否和社會價值觀有關呢?

 

 

 

「含羞草」這本書中推薦文是由高雄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的湯金樹醫師所撰筆。他提到:有位學者Zuger在追蹤二十年性別認同障礙的男孩,發現有25%嘗試自殺;6%完成自殺。這可能與他們一路成長的經歷與人際挫折有極大的關連。

 

到底孩子是不喜歡自己的娘娘腔?還是忍受不了娘娘腔所帶來的社會歧視與壓力?

 

 

 

寫「含羞草」這個故事時,我蒐集參考了許多資料。其中,有位朋友的心路歷程更是讓我印象深刻,他說:高中時候的他一直暗暗計畫自己只要活到20歲就好了,因為20歲要去當兵,那種充滿陽剛氣質的軍事訓練與集體生活的軍隊氛圍,讓他極度恐懼。

 

 

 

這在我書中「種子老師的秘密」這篇文章中,也有提到:種子老師很害怕會長大、因為長大必須當兵,而聽說像他「這樣」的男孩,在軍中會被欺負得很慘很慘。

 

「當兵」的意義儼然已經成為訓練男性「攻擊、戰鬥、勇猛」等男性特質的一套儀式。在軍隊體系中,典型「社會價值觀」可說是被集中放大來檢視,而這些舉止輕緩、腔調細柔的族群,很明顯會與軍隊父權體制既有的「男性」形象格格不入,他們所承受的歧視羞辱與譏笑,當然也往往會被「放大數倍」來進行。

 

 



「種子老師的秘密」這一章,種子老師對小熊威說出自己的成長過往、及相似經歷,說是「典範」,我其實想表達的是這些孩子多半覺得自己異於他人、孤單而寂寞的。種子老師說出自己往事的意義,便是要讓熊威明白不是只有他「這樣子」,還有許多人和他們有相似的問題。無形中,孩子將可明白自己並不是那麼孤單,減低焦慮和被孤立的羞辱感。

 

 

 

你的童年是否曾見過具性別不適從行為的孩子?您的觀感為何?

 

 

 

記得去年「金鼎獎」頒獎典禮之後,九歌陳總編向我邀約下一部少兒小說時,當下,我腦海中立即閃現自己國小時班上一位同學~也就是我序中提到長相清清秀秀、舉止秀秀氣氣,總是和女生玩跳房子、紙娃娃;總是被男生蓄意追鬧、用各種小動物、小昆蟲驚嚇的小男孩。

 

 

 

印象中的他,很會畫畫,但全是是少女漫畫那種路線(就是眼睛有住很多星星月亮的那種)。可惜,這樣的天分並沒為他帶來太多同儕的認同,反而讓其他男同學嗤之以鼻:「男生畫什麼喬琪姑娘!~娘娘腔!」(喬琪姑娘是那時還蠻火紅的少女卡通)。更壞一點的,還會偷他色筆、圖畫紙藏起來,好像就是故意要看他焦急掉眼淚的模樣。

 

體育課就更不行了!只要是籃球、躲避球的分隊比賽,他常常扮演的就是被丟在角落一邊的角色,不能幫助得分也就算了,還常常顯得是個累贅。印象中,他很難走近同儕團體,尤其是同性!

 

 

 

而類似的經歷,身邊的朋友也同我談起過:

 

他說有次國中班會,班上同學突然應該說是「心血來潮」嗎?票選起「全班最娘娘腔」的選拔活動。結果,幾位性別氣質比較特殊的同學,便成了公開評頭論足與取笑的對象,簡直可以說是一場集體歧視的暴力遊戲。

 

在我找到的資料中,有位朋友的成長心情更是讓我印象深刻,他說:

 

國小時,班導當著全班的面罵他"娘娘腔!"他二話不說當場眼淚便掉了下來。回家也是不敢講啊?講了反而還會被家人罵!所以他都是選擇不說。而且還被取了許多很難聽又很不尊重人的綽號,幾乎都把綽號當他的名子叫。

 


後來有一次體育課,也沒人罵他或是取笑他,結果他就"突然"整個崩潰,眼淚留個不停。

 

這位朋友在網路上留下的心情分享,寫得很短,但卻讓我反覆看了很久很久。我在想,是什麼樣的一種無助與孤立會讓一個小小孩難過到如此?

 

會不會是「他們」對於自己「受人嘲笑輕視」的「原因」,其實也不知道該怎麼辦?因為,這並不是他們自己「選擇」的。

 

 



男生,因為「不像男孩」而成為不斷受傷的原因,他們理因受到這樣的待遇嗎?對男生說「好像女生」、「娘娘腔」是最嚴重的貶損。

 

 

 

請問應如何建立性別不適從行為孩子的自我認同?使其更能適應這個社會。

 

 

 

 

這一部份,個人覺得「老師」和「父母」的角色真的很重要。

 

有看到位網友這麼分享他的經歷,他說:

 

就讀高中時,國文老師點他起來唸一段課文,結果唸完課文後,老師的臉色卻是鄙夷的、並當著全班的面,嘲笑他聲音像個女生似的,然後全班便哄堂大笑。老師鄙夷的臉色、嘲笑的口吻,讓他在多年以後,只要一說話,便時時提醒自己壓低聲調,MAN一點、不要「像女生」。

 

可見,有時候我們一個有心或無心的疏忽,會對孩子造成怎樣的一個莫名傷害以及陰影。

 

 

 

在「含羞草」中,我安排「熊爸爸」這個角色,代表的便是典型、刻板的「性別」價值觀。他看不慣熊威害羞內向的個性;不支持熊威愛唱歌、玩娃娃屋的靜態興趣;硬要他抓螳螂、理光頭、學跆拳道「像個男生點!!」

 

傳統的男人--爸爸與阿司,認為熊威一無是處;但媽媽、姊姊、貝貝比較可以接受與欣賞熊威,這多半也是事實,多數女性要比男性容易接受不同的性別特質。



父權社會中對「男性」的期待~既勇猛又威壯。也是傳統男性~熊爸爸對兒子的期待。

 

爸爸對他不滿意、失望、嘆氣、生氣,並擅自將他的東西(娃娃、芭比圖書書)送人、硬要熊威學跆拳道,有男子氣概、像個男生點!

 

看到兒子對著小花小鳥唱歌、玩娃娃屋、抱貓咪…除了嘆氣、還是嘆氣。

 

 


 

其實,父母師長的角色並不應是壓制或改變孩童跨性別的行為,而是努力調整自己的感覺,以更「支持」的態度,幫助孩子減少因為性別認同障礙所造成的衝突和同儕壓力。

 

對於無可避免的嘲笑批評,培養幽默感面對,讓他們瞭解還有許多人和他們有相似的問題。無形中,孩子將可明白自己並不是那麼孤單,減低焦慮和被孤立的羞辱感。

 

不會像我書中的熊威一樣,老是想變成小金魚、小小鳥,躲在綠綠的水草、白雲後頭,然後把自己「藏」起來。

 

 

 

「娘娘腔」、「男人婆」類此戲謔性的稱呼是社會性別刻板印象下的產物,我們應如何導正這種刻板印象,接納男性、女性以外的其他性向呢?

 

 

 

 

個人認為:這不用說是「導正」,而是學習「接納和尊重」。

 

因為你可以不喜歡「娘娘腔」、「男人婆」如此的外顯性格,我們也不需去強迫「導正」你去喜歡,因為這是個人自由意志的問題,實在無須勉強。但,對這類性格有著最基本的尊重與瞭解、減少嘲笑和語言傷害、甚至行為暴力,是必須的。

 

 

 

曾經聽過有位職場上的同事如此說過這樣的性格是:「娘炮、死娘娘腔、自甘墮落的一群,簡直沒救了!」

 

短短的一句話充滿了「嘲笑、不屑與鄙視」的字眼與態度。

 

我說:你這樣的說法會不會太不公平、太傷人了,如果這些朋友聽到這樣的說法,真不知會有多難過。

 

他說:那他們可以選擇不要這樣娘娘腔啊!大男人的很噁ㄟ

 

我說:會不會他們並沒有選擇的權利,性格是與生俱來、無法解釋的,並不像穿衣服、今天穿了這一套不順眼,明天就可以馬上脫下來、換穿另一套;也不像是看電視頻道,這個節目有人有意見、就馬上可以更改節目走向、或是新戲上檔,這麼容易的事。

 

他說:我不懂!

 

我說:

 

你可以不懂,但請記得對「異於我類」的朋友應該有個最基本的尊重!

 

 

 

這不是個非黑即白的二元世界、就像我在書中寫的一段話~「世界是彩色的,有著各色各樣的人事物~有人高高的、有人矮矮的;有人圓圓的、有人瘦瘦的;有人很開朗、很活潑;有人卻很內向、很害羞、甚至很愛哭生命就是這樣,有各種不同的變化,有『各式各樣』的你、我、他這世界才會這麼熱鬧、這麼有趣。否則,不是很無聊嗎?」

 

 

 

結語:

 

 

娘娘腔這樣的人格特徵,容易與「同性戀」聯想在一起的關係,而遭到更多不成熟的輕視與對待。其實,「性別不適從行為」的孩子發展成「同性戀」是有其機率,但並不完全是絕對的。一位擁有同性戀這樣的性取向的人不一定要有娘娘腔這樣人格特質的性別角色,反過來看也不見然是個絕對的等號。

 

 

 

 

 



有時候這個社會充斥著對少數族群不理性的排斥及輕視;多數族群常常自以為與自己不同的少數族群一定是不對的,病態的;這樣的懼異症(Xenophobia)確實也造成了許多不可彌補的悲劇。

 

記得幾年前南部一名葉姓國中生疑似遭人殺害案件,這名國中生因其在性別角色扮演上有較鮮明的女性化傾向,以及跨越性別的行為存在,竟因此而惹來同儕的排擠及輕視,進而受到種種難以啟齒的不平等待遇及虐待,最後竟以離奇死亡這樣的結局收場。

 

 

 

 

 

我在「含羞草」中描述了一位小主人翁~「熊威」~是個喜歡芭比圖畫書、畫畫圖、彈琴唱歌、小花小草、玩娃娃屋的小男生,就是不擅長玩男生的遊戲,而遭人取笑「娘娘腔」的故事。

 

我們對孩子的期望總是有的。

 

常常希望「男生能夠像男生的樣子」;「女生能夠像女生的樣子」。

 

~~男孩陽剛健壯當然很好,可一個快樂而溫雅的男孩同樣也很好啊;女孩纖細柔美當然很好,可是一個大器而開朗的女孩,不也是很好嗎?

 

 

 

 

 

彈性的思考方式這世界並不是若黑即白,當然也可能有灰色地帶的存在,並非每一位男孩都需要成為運動健將或玩粗暴的遊戲。我想,性別教育的標準若能以更彈性寬容點的角度來看待,或許孩子的成長過程可能也會更快樂無憂一些;而不用像株「含羞草」~一樣地在角落默默低頭。

 

 

 

 



「娘娘腔」解釋: 形容男子缺乏英武氣息,言行有如女子。男女截然二分的刻板性別觀念中,形容陰柔氣質男子的歧視用語。

 

例句  男子漢做事要乾脆,不要娘娘腔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小三子(陳三義) 的頭像
    小三子(陳三義)

    少兒,純愛天使系...小三子的寫字樓

    小三子(陳三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